作者 | 莫奈
(资料图)
拥有热搜体质的男人,除了当下的各种流量明星外,公共舆论场里还有一个说不清楚身份的人,但他的每次出现,几乎都伴随着热搜。
疫情时期口罩交易链故事、五星级酒店卫生黑幕、中国人在越南出海创业……这些登上全民热搜的话题,全都是他的作品。
这个男人,人称“花总”,网名“花总丢了金箍棒”,皆因孙悟空是他最喜爱的人物。事实上,他的金箍棒没有丢,反而“指哪打哪”,每一次拍摄的内容,都精准地造了一个浪花,扑腾扑腾地涌向每一个被互联网包围的你我。
这些几乎不相关的选题,都是他最初没想到会“爆”的话题,次次踩中热点,花总是怎么做到的?
花总原名吴东,最早在公关行业摸爬滚打接近10年,并且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也许他也没有想到,现在来看,他做的事情更像是公关的“反面”——新闻。
花总在做的事情,更像是自媒体时代里最接近新闻的那一类形态,他用敏锐的商业触觉采访、记录,获得了不少“独家信息”,由此建立起内容的护城河。
信息,信息
“越南人打工不卷,逼疯中国老板”。
这个一度长时间挂在热搜的话题,正是出自花总最新的作品——越南创业者的故事,主角分别是王总、黎叔和小涂。
老王、黎总和涂与豪
热搜之下,最让网友们最感兴趣的,是越南年轻人到点下班、周末几乎从不加班的工作状态。
这种生活节奏,自带反内卷、松弛感等互联网热词,与当今打工人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,一下子击中了网友的内心。
但这种瞄准时代痛点的选题,并非花总最开始想到的。
他知道中国人很关注越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,他本来打算去拍越南的男足和介绍当地的情况。
当时,他跟所有越南人一样,在街边喝着咖啡,想着自己“已经两年没有出作品了,该拍一个东西了。”
朋友带他去了一个饭局,在那里他碰到了越南华人圈的老江湖——当地唯二上市的中资证券企业的董事长老王,于是拍下了中国人出海越南的故事。
2022年,越南的GDP增长达到了8.02%,热闹繁忙的街头,川流不息的人群,热火朝天的工业区,仿佛是时光机回到15年前的中国。
《出海》海报
人们迫切地想知道,这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内里是怎样的结构,会不会有风险,中国的商业模式行不行得通。
《出海》提供的,就是窥探和获取越南发展信息的价值。
老王触及的是越南的证券市场,他用远低于国内的价格收购了越南的一家证券公司,准备在这个资本市场萌芽的经济体里,率先突围。
第二个出场的主角,是黎叔。
他在国内大厂工作多年,来到越南后,开始了受年轻人影响很大的MCN机构创业。黎叔势要培养出越南版的“薇娅”“李佳琦”。
第三个出场的涂与豪,是年纪最小的创业者,做的是跟黎叔相似的事业。
涂与豪
在《出海》中,当里有一段内容提到,老王因为外部环境变差,不得不转移业务重心,参与更多的饭局和应酬。这段内容,运用了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——老王倒在沙发上的场景,和觥筹交错的场景,交替出现,透出创业的艰辛和不易。
今年已经45岁的花总,对中年创业的拍摄对象,有了更多的共情。
他尤其理解《出海》里的老王和黎叔,为了肩上挑的担子,他们都选择离开国内稳定的生活,开创新的事业和生活。
有人从这部纪录片里读出了越南的商机,有人看怎么再造“李佳琦”“薇娅”,而很多中年人则是跟花总一样,看完后感慨万千,像是自己经历了一遍出海。
《出海》剧照
热点追着跑
花总最出名的是他两部片子,一部是疫情时期的《口罩猎人》,一部是揭开五星级酒店卫生黑幕的《杯子的秘密》。
接连上了几次热搜,他被网友戏称为,“热搜制造者”。
《口罩猎人》海报
时间倒回到5年前,2018年之前,他因揭露世奢会“造假”,人身安全问题受到威胁,不得不寄居在各类酒店长达六年。这段经历,让他有机会拍摄了30多家酒店的客房服务人员打扫卫生的画面。
纪录片显示,除了两家酒店以外,其余所摄酒店几乎都有不规范的现象,比如拿同一条毛巾擦马桶、杯子,浴缸、被子在更换客人后压根没有清洗、更换等等……
这些酒店都不便宜,均价从1000到5000元不等,包含了喜来登、华尔道夫、王府半岛、宝格丽等等的品牌,偷拍下来的画面让自以为比较了解酒店行业的花总都震惊。
视频一出,引发了爆发式的讨论,不仅让原本就对酒店卫生不抱期待的人们失望,更是让那些以为能通过价格享受高级酒店消费的受众群体,大掉眼镜。
花总曝光酒店乱象
这个视频,引发了一轮五星级酒店的整改潮。
后来,花总“潜伏”了两年,直到2020年,他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,跟随一个商人到土耳其采购制作口罩的设备。
当时海外的防疫物资市场混乱无序,想要从中获取设备制作口罩,就不得不像行走在混战中的军火商人那样办事。
《口罩猎人》拍出了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,再度引爆互联网。
《口罩猎人》剧照
花总多次在接受媒体的采访里提到一个观点,他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故事最多的国家,急剧的转型时代有太多没被报道和无法呈现的东西。
这是一个故事富矿,还有源源不断的素材等待着挖掘。
花总,是意识到这个富矿的人之一。
花总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公务员家庭,那是福建北部的一个县级市,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,他爱看书,小时候就接触到《科学画报》《少年科学》《航空知识》这些书刊。
大学同学回忆说,历史系里的同学大多来自周边的县城和农村,而知识面广的花总喜欢尝试新鲜事,知道的东西多,显得不一样。他还让宿舍同学去注册QQ号,说以后能通过这个卖个好价钱,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他在谈论什么东西。
“热搜制造者”的头衔,一方面源自他早已有之的好奇心,发掘故事对他来说,是“偶尔可以登到别人的岛上看看”的新奇。
另一方面,公关行业的专业训练让他懂得了权衡利弊,商业社会里的历练让他知道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。
花总不认同自己是网红,他认为这个词听起来很古怪,他对自己的定义是个blogger(网志作者),是“知名网友”,这个在他的拍摄风格里可以体现。
花总 / 图源:微博@花总
他的镜头很“野生”,像是有人跟着采访对象一边跑一边聊,再一边产出内容,看起来显得有些“随便”,不时,还有一段低沉的旁白出现,对此,花总的解释是,他希望自己产出的内容能贴近采访对象,像是观众也站在事件现场一样。
黑卡是他最爱的装备,容易携带,他可以很方便地把镜头怼到受访者面前,增强真实感,《杯子里的秘密》就是用的一个闹钟式的摄像头,像极了以前调查记者的暗访动作。
高处不胜寒
其实,花总很早成名,他最开始是通过鉴别官员的手表成名的,因为发现了新闻报道里官员带的手表款式、种类,他一一在微博里放出手表的报价。由此而被人熟知的“表叔”,成为微博舆论的中心。
那是2011年的事情了。按理来说,花总应该早就习惯“成名”后的生活。但是他不时会提到名气给自己带来困扰。
曝光酒店卫生潜规则的视频走红后,他再次去住五星级酒店很快就能被认出来,素未谋面的服务员说漏了嘴,看到他就喊了一句“花总”。酒店的高管热情地和他寒暄,花总有些尴尬,解释说自己不是来找麻烦的。
而且视频曝光后,他的身份信息也随之广泛曝光,他打着悬赏十万的口号要找到泄密的源头,然后一层层往上挖,一一联系泄密的人,希望他们低调处理,如果沟通无果就找律师处理,最后才找到疑似泄密的人。
网络上的舆论他也很在意。他会用小号搜索自己的id,记住别人的评价,尽管这里面大多数是好的,只有两三条恶评,他也会在意。误解会让他难过。“在很多人眼里我都是一个老江湖了,可能对外界的评价已经脱敏,但其实我到现在都还是很玻璃心、很拧巴。”
理解,是花总应对负评的方法之一,他尝试理解别人的内心,理解人为什么会是不同的样子,“反而可能就没那么生气了”。
现在,花总主要活跃在微博做连麦,打开他的微博,隔几天都有直播,他还开始了直播带货。他解释过这份工作——“直播连麦是什么?就是网络互动聊天。有时候请名人大V,更多的时候是和普通网友对话。”
花总直播间
随意打开一场直播,就发现他已经变身“情感博主”,连线的网友大部分在问情感类的问题,有人问被领导PUA了怎么办?有人问和男朋友相处不顺利,要怎么处理?高考后,还有不少人问志愿选择应该听父母的还是选开心的。这样的直播能长达三个小时。
人们希望能从阅历丰富的花总身上,获得对自己人生的答案,这一次他提供的不是信息,而是情绪价值了。
至今,仍然很难对花总进行清晰的身份定位。他现在在做的,也和大部分自媒体博主无异。但世事轮转后的阅历,也许又为他酝酿新的创作动力。
下一个热搜,又会是什么?
标签: